下图为负极表面SEI膜的XPS分析结果。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E-control-3电解液中形成的SEI膜含有C-C(284.8eV)、C-O(286.5eV)和ROCO2Li(287.8eV),以及LiF、Li2O和POxFy等产物。从NFE-1的C-1s图可以看出,负极表面有较多的溶剂分解产物,如果添加2%的FEC(NFE-2),则可以在SEI膜中观察到C-O。和C=O含量均显着降低,说明FEC的添加可以有效抑制TEP和LiFSI的分解。同时,从F1s可以看出,添加FEC后SEI膜中LiF含量增加,表明含有较高LiF的SEI膜有利于提高硅负极的循环性能。
电解液不仅会在负极表面获得电子进行还原分解,还会在正极表面失去电子进行氧化分解。我们从下图中正极的XPS结果可以看出。在O1s 图中,我们看到E-control-3 电解。我们在溶液中观察到正极表面的M-O键,表明对照组的碳酸盐电解质没有在正极上形成钝化层,而NFE-1和NFE-2电解质中的正极表面的M-O键为明显更强。减小直至消失,说明NFE电解液可以在正极表面形成钝化层,减少电解液对正极的腐蚀。
电解液对正极的保护作用也可以从正极材料的结构变化看出。从下面的透射电镜图片可以看出,NCM333在E-control-3电解液中经过50次循环后的电极颗粒表面清晰地观察到无序结构层和岩盐结构相,这可能是由于电解质中的HF 等成分对材料的侵蚀。 NFE-1电解液中的NCM333材料颗粒基本保持了层状结构,仅存在少量岩盐结构相,而添加2%FEC的NFE-2电解液中的NCM333材料则完全保留了层状结构,没有岩盐结构相。可见盐结构相,颗粒表面还观察到1.5-3nm厚的保护层。这说明NFE-2电解液能够在正极表面形成良好的表面惰性层,从而保护NCM333正极。
贾海平的研究表明,局部稀释电解液,特别是添加FEC的部分稀释电解液,可以在负极和正极表面形成良好的界面保护层,从而显着增加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电池寿命。高温下的循环稳定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iotsj.com//kuaixun/4248.html
用户评论
高浓度电解液局部稀释,听起来很复杂,但效果应该不错!期待它在硅阳极上的实际应用。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硅阳极的容量高,但循环寿命短,这个技术能有效提升吗?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高浓度电解液局部稀释,能有效解决硅负极的体积膨胀问题吗?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方法感觉很新颖,希望能够真正解决硅负极的实际应用难题。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高浓度电解液局部稀释,这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技术,期待后续的实验结果。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硅负极的容量高,但循环稳定性差,高浓度电解液局部稀释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技术听起来很有意思,期待它在硅负极上的应用效果。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高浓度电解液局部稀释,可以提高硅负极的循环寿命吗?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硅负极的应用前景广阔,这个技术将带来哪些突破?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方法能否有效解决硅负极的界面问题?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高浓度电解液局部稀释,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是否可行?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期待看到这项技术的研究成果,希望能为硅负极的发展贡献力量。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项技术能否有效解决硅负极的体积变化问题?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高浓度电解液局部稀释,这个概念很有创意,期待后续的深入研究。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硅负极的应用潜力很大,这个方法能有效提高其性能吗?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高浓度电解液局部稀释,能有效抑制硅负极的枝晶生长吗?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期待看到这项技术在电池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高浓度电解液局部稀释,这个概念很新颖,希望它能取得成功。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项技术能否为解决硅负极的应用难题提供新的思路?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硅负极的发展前景非常光明,期待这项技术能为其应用铺平道路。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