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五口通商和太平天国
五口通商,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大清和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中的一项内容。按照条约,大清需要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这五个港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广州之前就是大清和海外进行跨境贸易的几乎唯一的主流通商口岸。所以这个条约,实际上是要求大清新开放后面那四个城市。我们可以认为是大清被迫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对外开放。
在这四个城市之中,真正带来了显著影响的是上海。原来只有广州的时候,出口商品需要从内地运到广州,进口商品需要从广州运到内地。广州是港口城市,水路是珠江。但是珠江流域面对背后的整个国家而言实际上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背后的物流需求实际上是从全国各个城市和广州之间的来往。这个需求,提供了大量的运输行业的就业机会,而且从业者都是青壮年男子。
上海开放之后。上海背靠的是长江,长江流域那就不是珠江流域所能比的了。长江串起中国从四川到江苏的好几个重要省份。而且中国北方的物流显然也是去上海远比去广州方便。所以广州的进出口量很快就被上海超过,从老大变成老二。需求的减少,导致原来依靠广州沿线物流需求的那些青壮年男子大量失业。这批人,也构成了后来太平天国起义早期的核心力量。
太平天国开始的1851年,大清的人口是巅峰,4.3亿左右。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那一年大清的人口已经不到3亿了。当然,那个时期,西北也在发生另一场人间惨剧,所以减少的人口不能都算在太平天国头上,但目前比较保守的研究也认为太平天国导致了7000万人的死亡(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至于中国人是多一些好还是少一些好,大家可能有些不同观点。但是在已经有那么多人的前提下,因为战争原因死掉7000w人,那无疑可以算惨绝人寰了。这个数量,大概是一战二战全世界死亡人数之和。
虽然是被迫的,虽然是不平等条约。但当时大清对外开放不能算是坏事。我之前还写过文章,研究过大清的财政收入,实际上从鸦片战争之后,到清帝退位那几十年,大清的财政增加是非常明显的,甚至从太平天国往后的几十年仅就国家财政角度看,形势可以说得上很好。但由于没有处理好局部地区的大量青壮年的失业问题,在我们的华夏大地上发生了在人类历史上都排名靠前的战乱。
我这些年的一个观察就是,好事儿也有一些人会因此倒霉。坏事儿也有一些人可以因此受益。这也是《老子》里面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02
人工智能 自动驾驶 和网约车
要说这几年最令人瞩目的技术进步。人工智能(AI)那绝对是当之无愧。最近百度的智能驾驶技术已经开始商用,旗下品牌萝卜快跑在武汉的接单量和运营数据都证明了其技术可行性和强劲的商业价值。
如果智能驾驶铺开。我们在交通上所花的时间和费用都将下降,对消费者而言是好事儿。甚至以后私家车的必要性都会受到冲击。但是,这个技术进步也同样会导致大量的从业人员失业。
网约车目前是一个门槛较低,同时比较辛苦的行业。被称为失业蓄水池,很多人失业之后在找到满意工作之前先做网约车司机。最近两年,这个群体的人数接近翻倍,当然人均收入也肯定是随之下降了。但如果这些人的就业机会在今后的几年大幅度萎缩,那么因此失业的人数则让我想想就有些慌。
人工智能是上面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估计上面宁愿有一些人的利益受到影响,也不会允许我国在这个战略方向上落后主要的竞争对手。最多就是控制一下铺开的速度和范围而已。
新技术来临的时候,是不可阻挡的。人工智能取代司机,只是一个例子了。现在我在餐厅和酒店都看到送餐机器人,我拨打客服电话,默认一开始接通的都是智能语音(虽然它一般也帮我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我认为智能语音能做的事情肯定越来越多)。在阅读医学影响资料方面,AI已经遥遥领先最优秀的医生。
我当然不认为历史会简单的重复。但是如果将来有越来越多的工种被人工智能取代,无疑是需要警惕和做好对策的。这种替代,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快,甚至有一些我们原来认为比较安全的领域,也会被波及。
03
或许进入完全不同的新时代?
在有文字以来的人类历史上,大多数普通人,在国家的视角下都是资源。他们劳作,提供税负和劳役,战斗的时候是兵员。进入资本主义之后,以马克思的视角看,人们去企业工作,创造价值,领取工资,之间有个差值,叫做剩余价值。这部分剩余价值,被企业主(资本家)拿走了。
后来,普通人除了资源属性之外,还多了一个属性,就是消费者。他们除了创造价值以外,还需要消费,消费不但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悦己。而且对其他人还有好处,是多赢。以前我看一些影视作品,里面的外国有钱人,好大的宅子,雇了好多人,官家,园丁,司机,女佣,家教等等。觉得好奢侈啊,好罪孽啊,但换个角度想想,人家创造了多少就业机会呢。对于有钱人而言,他们过那样的生活对社会的价值显然比弄个小公寓艰苦朴素的蜗居,白天省吃俭用,晚上偷偷数钱强的多了。
如果一个人,或者一大批人,不创造价值,然后还要从国家领取低保。那么从国家的视角看,这是累赘,是负担,对不对?当然,咱们国家的人,能领取到的社会保障的资金量肯定不会很大。一个是能领到的人不多,一个是领的金额也比较低,也不会允许你一直这么领下去。更多的还是“手停口停”,没活干,就没吃的了。
但,也许有一天。社会就是没那么多就业岗位了,怎么办?是创造出一些无意义的就业岗位(比方说操作电梯的),还是就给没工作的人员发更高一些的保障?上面是非常排斥直接给保障的,更喜欢以工代赈。就是给你找点事情做,哪怕这事情必要性不强,或者你胜任力一般,但是你必须干活才有钱拿。应该是怕大家有了不干活也有钱拿的预期之后全都躺下了。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铺开,不光我国会面临这个问题,其他国家也同样会面临这个问题。对于一些人力成本高的发达国家,人工智能对普通工作的替代收益,还将更为明显。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里,人类的劳作产出和人们的消耗大体是匹配的。
要说主要矛盾,恐怕是出现天灾人祸的时候,产出不够覆盖人们的能量消耗,导致人活不下去。如果产出可以稳定的有所盈余,那经济就能增长,慢慢向前发展了。最近一百年来,在技术进步推动下,经济增速不断加速。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号称可以生产出供全世界使用的商品了。在将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一个,只有少数人加人工智能工作,就可以满足全世界需求的新模式。
那时候,有些国家会把富余人口养起来,其他国家的富余人口应该也不会饿死,只不过社会保障水平低的话,会过得比较难受了。社会保障水平好的话,总体消费会好。如上文所说,人除了作为劳动者的属性,还有作为消费者的属性。当然,这个涉及到上层思路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很多具体有挑战性的操作。
如果事情往这个方向发展,那确实是上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了。祝还在努力工作的人们,包括我自己,好运吧。
好了,看到这里的都是好朋友,真朋友了。如果觉得有帮助,希望大家给我点赞和在看。谢谢各位啦!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iotsj.com//kuaixun/3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