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内的数据流量及其支持的服务正在快速增长。以谷歌为例,其数据中心带宽每年大约需要翻倍。为此,硬件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交换机Tomahawk 4 的速度刚刚达到25.6 Mbit/s。收发器技术最近突破了400G。
[[329350]]
到2021 年,大约95% 的数据中心流量将来自云,并且在云应用程序中,大多数数据包将低于500 字节。随着尺寸变小,你需要更快地切换来匹配。不幸的是,网络仍然在与延迟作斗争。
随着数据中心系统的扩展,使用中的电子分组交换网络会经历“长尾延迟”,通常达到数百毫秒或更长,并且比延迟数字中值高出几个数量级。详细来说,在正常情况下,百分之一的用户的峰值等待时间不是问题,但当百分之一的用户变成数千用户时,这就成了真正的问题。
最近发布的名为PULSE 的架构提供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本杰明等人。设计了一种由分布式硬件调度器控制的光路交换网络。在MATLAB 上建模时,该架构的平均延迟约为1 微秒,尾部延迟约为5 微秒。当考虑到扩展开销时,尽管瞬时节点到节点的限制为100Gbps,但其吞吐量仍高达每秒25.6Pb。
这是通过网络的一些关键功能来实现的。使用扁平星形耦合器,允许光从任何端口均匀地传播到所有其他连接的端口。每个机架有64 个节点,总共64 个机架,每个节点有多个收发器以方便子网划分。每个收发器通过不同的星形耦合器将其节点连接到不同的子网。
在数据传输期间,发射器和接收器调谐到相同的时隙和波长。因此,对于每个耦合器,在处理源-目的地机架对的同一机架中存在对应的节点调度器。此外,请求会提前几个时期(周期持续时间)发送到调度程序。创新的调度算法为每个电路周期计算新的波长。该架构的一个关键特点是其纳秒级电路重新配置速度。
这种独特的设置允许重复使用波长,因为子网是完全独立的。因此,该网络可以支持超过250,000 个频道。此外,该系统允许100% 波长使用。该架构不需要缓冲、寻址和网内交换。然而,它确实需要极快的过滤、调度、数据恢复、可调波长切换和同步。在这种布局下,节点可以有效地共享资源,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瓶颈。
令人惊讶的发现之一是,以大约5 美元/Gbps 的成本,相对于当前的网络架构实际上具有很高的成本效益。为此,网络每位仅消耗82 皮焦耳。收发器成本正在下降,这将进一步有利于PULSE 等系统。此外,在数据中心更新周期期间,仅需要升级终端节点收发器,从而进一步节省成本。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iotsj.com//kuaixun/7397.html
用户评论
这真是个令人兴奋的进展!一直以来高延迟和低吞吐量都是数据中心的痛点。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了解一下这种新架构具体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来这个新的数据网络架构很先进啊,希望能普及起来!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降低延迟能大大提高用户体验,对于一些实时应用来说特别重要。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果可以提升吞吐量,那各种云服务的运行效率会更高不少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种新的数据中心网络架构拓扑是不是和传统的网络架构有很大的区别?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的数据中心现在都用的那种架构? 新的架构有什么优缺点比较?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新架构能应用到哪些领域?对我们日常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这种新架构的详细介绍和分析!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对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来说是不是个利好的消息?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新的网络架构是否可以提高数据中心的安全性?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新架构的成本比较怎么样?企业会不会负担得起?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果这个新架构部署需要多久时间呢?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老设备是否有升级方案? 不会因为新的架构而导致兼容性问题吧?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了解一下这种新架构的未来发展方向?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相信这种新架构会推动数据中心产业向前发展!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期待看到更多关于这个新架构的实践案例和应用经验分享。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